新聞中心Info
合作客戶/
拜耳公司 |
同濟大學 |
聯(lián)合大學 |
美國保潔 |
美國強生 |
瑞士羅氏 |
相關新聞Info
-
> 電子微量天平應用實例:研究氮修飾木質素基超交聯(lián)聚合物碘吸附機理
> 酚胺樹脂聚醚型破乳劑分子結構、濃度對油-水界面張力的影響——結果與討論、結論
> 礦井瓦斯防治:表面活性劑溶液表面張力、泡沫特性及對甲烷緩釋效應(二)
> 酯官能化酰胺型雙子表面活性劑的制備與性能研究
> 低溫β-甘露聚糖酶提升低溫油藏壓裂液的破膠性能——摘要
> 表面張力儀測試添加消泡劑后起泡液、水性丙烯酸膠黏劑的變化(二)
> 脂肪醇聚醚磺酸鹽的界面性能、耐溫耐鹽性能對比
> 高鹽油藏下兩性/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(xié)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(二)
> 液體表界面張力測試的注意事項
> 應用熒光顯微鏡研究了蛋白質在氣-水界面的組裝——結論、致謝!
推薦新聞Info
-
> 不同溫度壓力下CO2和混合烷烴的界面張力測定(二)
> 不同溫度壓力下CO2和混合烷烴的界面張力測定(一)
> 鹽水上下一樣咸嗎為什么?芬蘭Kibron公司表面張力儀揭曉答案
> 溫度及壓強對CO2-NaCl鹽水系統(tǒng)界面張力的影響(三)
> 溫度及壓強對CO2-NaCl鹽水系統(tǒng)界面張力的影響(二)
> 溫度及壓強對CO2-NaCl鹽水系統(tǒng)界面張力的影響(一)
> 表面張力儀分析生物表面活性劑對菲、1-硝基萘的增溶與洗脫效果和機制
> 不同濃度6∶2氟調磺酸的表面張力測定儀器及結果(二)
> 不同濃度6∶2氟調磺酸的表面張力測定儀器及結果(一)
> 無機鹽濃度對HPAM不同復配體系降低界面張力能力的影響(二)
不同水油黏度比條件下乳化對3種稠油復合體系的影響(二)
來源: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瀏覽 524 次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27
2、實驗結果與討論
2.1界面張力
在比較3種復合體系驅油特征之前,應確定其能否滿足超低界面張力和良好乳化性能的基本設計要求。因此,首先針對選用的復合體系,測試其與稠油的界面張力(圖1)。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和3#雙效復合體系與稠油的界面張力均能達到超低水平,為3.0×10-3mN/m;而2#乳化復合體系與稠油的界面張力為5.1×10-1mN/m。3種復合體系與稠油的界面張力表現(xiàn)出顯著的不同,符合進一步驅油對比的需要。此外,盡管超低界面張力有利于減小毛細管力和稠油在巖石壁面的黏附功,但是對于稠油復合驅,乳化降黏機理極為關鍵,需進一步對3種復合體系的乳化性能加以研究。
圖1 3種復合體系與稠油的界面張力
2.2稠油乳化特征
結合圖2和圖3可見,初始油水充分振蕩混合后,3種復合體系均能較好地乳化和分散稠油,形成大量的乳化油滴。隨著時間的延長,乳狀液逐漸聚并,不同復合體系形成乳狀液穩(wěn)定性差異明顯:①析水率特征(圖2)。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60min時最先開始析水,析水率上升更快,560min后析水率穩(wěn)定在96.4%;2#乳化復合體系析水最晚,130min時開始析水,析水率上升最慢,560min后析水率穩(wěn)定在52.2%;3#雙效復合體系在80min時開始析水,析水率上升速度介于前兩者之間,560min后析水率為93.3%。②乳狀液微觀形態(tài)(圖3)。乳狀液制備后,高溫70°C時維護90min,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形成的乳化油滴顯著聚并成大油滴,甚至是連片分布,這也是其更容易析水的原因。2#乳化復合體系僅有少量的大油滴出現(xiàn),大部分油滴保持初始的分散狀態(tài),能夠更好地穩(wěn)定。3#雙效復合體系中油滴也發(fā)生了明顯的聚并,但是油滴尺寸較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中的小,且油滴與油滴間即使相互接觸、堆積,也仍有明顯的界面膜存在,未聚并。綜上所述,3種復合體系穩(wěn)定稠油乳狀液的能力由弱到強依次為: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、3#雙效復合體系、2#乳化復合體系。體系性能符合研究設計要求,具備進一步驅油對比的基礎。
圖2不同時間下3種復合體系所形成的稠油乳狀液析水率
圖3不同時間下3種復合體系所形成的稠油乳狀液微觀形態(tài)
此外,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和3#雙效復合體系形成稠油乳狀液的穩(wěn)定性較2#乳化復合體系差,這也說明乳狀液的穩(wěn)定性與超低界面張力無正相關性,可能更多地取決于油水界面膜的強度。超低界面張力甚至不利于乳狀液的穩(wěn)定,因為:①油水界面能低,界面極易擴展,油水界面上局部表面活性劑濃度瞬時降低,水化膜厚度變薄,不利于乳狀液的穩(wěn)定。②油水界面的擴展,增大了油滴碰撞的幾率。③能形成超低界面張力的表面活性劑具有更好的親水親油平衡,更傾向于在水平的油水界面鋪展,而不是像乳狀液一樣的彎曲界面。
2.3不同性能體系復合驅對比
通過界面張力、乳化性能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3種復合體系性能存在顯著差異: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可將油水界面張力減小至超低水平,但穩(wěn)定稠油乳狀液的能力較差;2#乳化復合體系難以將油水界面張力降低至超低,但能夠更好地穩(wěn)定稠油乳狀液;3#雙效復合體系油水界面張力能夠達到超低,對稠油的乳化性能介于前兩者之間。為了進一步確定性能差異(尤其是乳化)對復合體系驅替稠油的影響,首先在水油黏度比為0.045和0.460的條件下開展驅油研究(圖4)。
圖4不同水油黏度比下3種復合體系的驅油采收率
在水驅采收率基本不變,含水率達到98%時,分別轉注0.3PV不同性能的復合體系進一步提高采收率。當水油黏度比為0.045時,3種復合體系驅替稠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別為21.2%,24.5%和27.9%。2#乳化復合體系驅油能力較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略微增強,但3#雙效復合體系具有最強的驅油能力,是最佳驅油體系。進一步增大水油黏度比至0.460,3種復合體系驅替稠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別為33.6%,33.8%和34.5%,3種復合體系驅油效果相近,傳統(tǒng)1#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即能滿足驅油要求,無需選用2#乳化復合體系或者3#雙效復合體系。對比2個水油黏度比下的驅油結果認為,水油黏度比為0.045時,復合體系流度控制能力不足,乳化性能的增強能夠輔助稠油降黏,并通過乳化油滴的賈敏效應擴大波及,致使乳化性能相對較好的2#乳化復合體系和3#雙效復合體系具有更好的驅油效果;而當水油黏度比增大至0.460時,復合體系流度控制能力較強,高效驅油對體系乳化性能的要求減弱。據(jù)此,可以推斷,當水油黏度比從0.045增大到0.460時,存在一個水油黏度比界限:小于該界限時,乳化能夠顯著增強復合體系的驅油效果;而大于該界限時乳化對驅油的影響顯著減小,甚至可以忽略,無需過分強調乳化,傳統(tǒng)超低界面張力復合體系即能滿足驅油要求。